
基本特征 形態(tài)特征:螺絲椒因表面有褶皺、形似螺絲而得名,果實呈彎曲的長條形,果長一般在 22-26cm,果粗 3.0cm 左右,單果重 60g 左右。其表皮微皺,如同螺旋狀,青熟果為深綠色,成熟后轉為紅色。
植株特征:螺絲椒為中熟品種,一代雜交皺皮椒。植株生長勢強,節(jié)間短,座果密,分枝多,葉片為長卵圓形,顏色深綠。
生長習性 溫度要求:螺絲椒喜溫暖,不耐寒,種子發(fā)芽適宜溫度為 25-30℃,生長發(fā)育適宜溫度為白天 22-28℃,夜間 15-20℃。在低溫環(huán)境下,生長速度會減緩,甚至出現(xiàn)生長停滯的現(xiàn)象。
光照要求:屬于中光性植物,對光照時間和強度的要求適中,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植株的生長和果實的發(fā)育,但在夏季高溫時,過強的直射光會對其造成一定傷害,需要適當遮蔭。
土壤要求:適合種植在土層深厚、肥沃疏松、排水良好的土壤中,土壤酸堿度以微酸性至中性為宜。
主要產(chǎn)地:最初主要種植在西北甘肅、新疆一帶,目前在我國的山東、西北五省和海南等地種植較為廣泛,此外,中部、東部、南部地區(qū)的種植面積也在逐漸增加。
品種分類 蘇潤隴椒:早熟性好,抗熱又耐低溫,適應性強,座果性好,抗病、座果密,果實商品性優(yōu)異,單果重量在 80-150 克左右,皮色翠綠,味道香辣,耐運輸。
同樂 23188:極早熟,果長 26-28cm,單果重 60-120g 左右,果皮綠色,辣味濃,肉厚質佳,耐運輸,耐低溫,抗高溫,抗病,掛果多,膨果快,連續(xù)結果能力強,產(chǎn)量高。
大螺絲椒:早熟、分枝強、膨果快,產(chǎn)量高。果皮亮綠,辣味濃香,口感好。單果重 80-120 克,連續(xù)座果能力強,夏秋耐高溫高濕,對早春低溫弱光也有較強的適應性,易管理,抗病性強,果型勻稱、商品性好。
西南螺王:中早熟的雜交螺絲椒品種,在生長過程中,具有長勢強、抗性好、適應廣的優(yōu)勢,其皮薄肉嫩,味香辣,果長能達到 35 厘米,商品性好,能最大程度地保證產(chǎn)量的高穩(wěn)。
龍騰螺絲椒:口感較辣,品質突出,在我國湖南、江西、四川、山東等地種植廣泛。既耐低溫,也抗高溫,且抗病能力也較強,連續(xù)結果能力較強,畝產(chǎn)可達到 6700 公斤以上。
營養(yǎng)價值 維生素含量豐富:富含維生素 C、維生素 A、維生素 B6、葉酸等,其中維生素 C 含量較高,每 100 克螺絲椒中維生素 C 的含量可達 100 毫克以上,具有抗氧化、促進膠原蛋白合成、提高免疫力等作用。
礦物質多樣:含有鉀、鎂、磷、鐵等多種礦物質,有助于維持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,如鉀元素對維持心臟正常跳動和血壓穩(wěn)定有重要作用。
其他營養(yǎng)成分:還含有蛋白質、脂肪、膳食纖維、辣椒素、類黃酮和多酚類化合物等,辣椒素能夠促進脂肪的新陳代謝,防止體內(nèi)脂肪積存,同時也是螺絲椒具有辣味的主要原因,而類黃酮和多酚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,可減少自由基對身體的傷害。
食用價值 鮮食:螺絲椒口感鮮辣,香味濃郁,肉質脆嫩,可直接用于炒菜、涼拌、做配菜等,如螺絲椒炒肉、螺絲椒炒雞蛋、涼拌螺絲椒等,能為菜肴增添獨特的風味和口感。
加工:可以加工成辣椒醬、辣椒油、泡椒等產(chǎn)品,延長其保質期和豐富其食用方式。例如,將螺絲椒制成辣椒醬,可用于蘸食、拌面、拌飯等,增加食物的辣味和風味。
種植技術 播種育苗:一般采用穴盤育苗或苗床育苗的方式。播種前需對種子進行處理,如曬種、溫湯浸種等,以提高種子的發(fā)芽率和抗病能力。苗床應選擇地勢較高、排水良好、背風向陽的肥沃菜園地,播后要注意溫度、濕度和光照的管理,及時澆水、施肥,培育壯苗。
定植:當氣溫穩(wěn)定在 16℃以上,幼苗達 4-5 片真葉時開始定植。定植前要先整地施肥,一般畝施腐熟有機肥 2000-3000 公斤,復合肥 50 公斤。定植時要注意合理密植,雙壟栽培時建議行距 70-75cm、株距 40-45cm,壟內(nèi)側半坡栽植;單壟栽苗,以行距 90-110cm、株距 33-35cm 為宜。
田間管理:包括中耕除草、澆水、追肥、植株調(diào)整等環(huán)節(jié)。緩苗以后注意控制澆水量,嚴禁大水漫灌。追肥時,每 667m² 選用大量元素水溶肥 5-8kg,配合 “生根膨果” 型的腐植酸類肥料 8kg 沖施。植株前期以促為主,每株留 2-3 個主干進行吊繩,其余主干留 2-3 個椒后摘掉生長點即可。同時,要注意及時防治病蟲害,如病毒病、疫病、茶黃螨、薊馬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