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形態(tài)特征: 果實:長度普遍在 40 - 100 厘米,部分可達 1.2 米,直徑 3 - 5 厘米,呈細長棒狀,果形指數(shù)(長度 / 直徑)>10 。果皮多為深綠或墨綠色,少數(shù)為淺綠色,表面瘤刺稀疏或無刺,果皮薄且光澤度高。果肉淡綠或白色,肉質(zhì)較疏松,纖維含量中等,含水量超 95%,口感脆嫩但甜度淡(糖度 3 - 4 度),老熟后易空心。
植株:藤蔓生長旺盛,主蔓長 3 - 5 米,側(cè)枝萌發(fā)能力強,需搭 2 米以上高架或吊蔓栽培。葉片大,呈掌狀淺裂,為綠色或深綠色。
典型品種與分布: 日本 “地黃瓜”:果實長 50 - 100 厘米,皮色深綠,果肉疏松,適合切片炒食或煮湯,耐濕熱,適合夏季栽培。
中國 “線黃瓜”:在陜西、甘肅等地主栽,果實長 40 - 60 厘米,皮色墨綠,瘤刺稀疏,口感脆嫩,常用于涼拌或腌制。
荷蘭 “長綠”:荷蘭培育的保護地品種,果實長 50 - 70 厘米,皮色淺綠,無刺光滑,果肉致密,甜度稍高(4 - 5 度),適合鮮食或沙拉。
泰國 “長棒黃瓜”:果實長 40 - 50 厘米,皮色青綠,表面光滑,耐高溫高濕,當?shù)爻S糜诳о洳嘶螂缰瞥伤崽鹂谖丁?br />
栽培要點: 環(huán)境需求:生長適溫 20 - 30℃,低于 15℃生長停滯,高于 35℃易落花落果,晝夜溫差 10 - 15℃利于果實膨大。喜光,每日需≥8 小時日照,保護地栽培需補光。喜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壤土,pH 值 5.8 - 7.2,忌連作,需間隔 3 年以上。
種植技術(shù):春季育苗需保溫,苗齡 30 - 35 天,夏季可直播,每穴 2 - 3 粒種子,覆土 1 - 2 厘米。幼苗長至 30 厘米時搭 “人” 字架或吊繩,主蔓長至 1.5 米時摘除基部側(cè)枝,中上部側(cè)枝留 1 - 2 葉摘心。膨果期需高鉀肥(N - P - K = 1:1:2),每 7 - 10 天追肥一次,保持土壤濕潤但忌積水。果實長至目標長度且果皮未老化時采收,通常每隔 2 - 3 天采收一次。
食用價值與烹飪: 口感:水分足,肉質(zhì)脆嫩偏 “水”,甜味淡,無明顯澀味,老熟后果皮略硬,果肉可能空心。
做法:可切片炒食,如 “長黃瓜炒肉片”;可涼拌,切條或拍碎后加調(diào)料涼拌;可做湯或腌漬,切片煮湯增鮮味,腌制成酸甜黃瓜條;還可用于創(chuàng)意料理,如 “蓑衣黃瓜” 或雕刻擺盤。
營養(yǎng):每 100 克可食部分含熱量 15 千卡,蛋白質(zhì) 0.8 克,脂肪 0.2 克,碳水化合物 3.6 克,膳食纖維 0.5 克,維生素 C 9 毫克,鉀 102 毫克,適合減肥、控糖人群。
與其他黃瓜對比:與華北型黃瓜相比,長黃瓜更長,口感脆嫩偏淡,主要用于炒食、煮湯等,栽培需高架、控旺長,市場定位大眾消費。與歐美水果黃瓜比,長黃瓜更長,甜度低,歐美水果黃瓜主要鮮食、用于沙拉,長黃瓜栽培難度相對低些,市場定位也不同,歐美水果黃瓜中高端、反季節(jié)供應(yīng)。
選購與儲存: 選購:選直不選彎,彎曲果實可能內(nèi)部空心;看頂端花蒂,新鮮的花蒂濕潤、未枯萎;捏瓜身,應(yīng)硬挺不發(fā)軟,無凹陷或斑點,不選表皮有皺紋(失水)的。
儲存:短期(3 - 5 天)常溫下用報紙包裹,放陰涼處,避免陽光直射。長期(7 - 10 天)放冰箱冷藏室(5℃左右),用保鮮袋密封,忌與乙烯釋放量高的水果(如蘋果、香蕉)同放。
產(chǎn)業(yè)價值與文化:在亞洲部分地區(qū)是夏季主要蔬菜,長果特性適合規(guī)模化采收與遠距離運輸。在日本,“地黃瓜” 用于夏季納涼料理和庭院垂直綠化;中國部分地區(qū)將長黃瓜作為 “伏天解暑菜”,有 “頭伏黃瓜二伏豆” 的諺語。